<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福州铁路运输检察院
        首页  丨  组织机构  丨  检察动态  丨  检察新闻  丨  检察风采  丨  理论研讨  丨  媒体播报  丨  以案说法  丨  检务公开
        检察概况
        院领导介绍
        组织机构
        检察长信箱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福州铁检微信
        福州铁检微信
        福州铁检微博
        福州铁检微博
        福州铁检头条
        福州铁检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讨
        诉讼阶段发生变化,是否需要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时间:2022-03-2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诉讼阶段发生变化,是否需要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周鹏辉 马钇

        ◆参照逮捕强制措施适用情况,诉讼阶段发生变化的,并不需要重新办理逮捕程序,逮捕措施在下一个诉讼阶段继续有效适用。

          ◆在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程序更加从简、更加注重办案质效是刑事检察办案的题中应有之义。

          少捕慎诉慎押是党和国家确立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最高检多次强调,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新期待,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伴随着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新要求,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如何正确适用,特别是诉讼阶段发生变化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否需要一律重新办理,检察人员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成为基层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范文本的考察

          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结合立法释义,“根据案件情况”是指要根据案件本身的情况和办理案件、保证诉讼正常进行的需要,来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采取强制措施,采取何种强制措施。同时,对于不采取强制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也可以不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因为强制措施是依法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手段,对于没有社会危险性并且不妨碍诉讼正常进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采取强制措施,可以避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不必要的限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03条规定,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对于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并对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手续。第113条规定,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对于需要继续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重新作出监视居住决定,并对犯罪嫌疑人办理监视居住手续。根据上述规定,作为检察机关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并未明确一律重新办理,同样是视案件情况需要。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3条规定,案件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移送审查起诉后,人民检察院决定重新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对原强制措施不再办理解除法律手续。根据上述规定,在检察机关重新办理前,原强制措施尚未届满的,理应继续有效。

          “两高两部”1999年制定的《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第一款规定,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已经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如果需要继续取保候审,或者需要变更保证方式或强制措施的,受案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第三款规定,取保候审期限即将届满,受案机关仍未作出继续取保候审、变更保证方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决定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受案机关。受案机关应当在原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第23条规定,受案机关作出继续取保候审或者变更保证方式决定的,原取保候审自动解除,不再办理解除手续。根据上述规定,诉讼阶段发生变化,原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继续有效,除非受案机关作出新的决定。

          此外,参照逮捕强制措施适用情况,诉讼阶段发生变化的,并不需要重新办理逮捕程序,逮捕措施在下一个诉讼阶段继续有效适用。

          综上,案件移送审查起诉阶段后,原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期限尚未届满的,强制措施继续有效,并未自动解除。

          诉讼法理的分析

          提倡少捕慎押,更多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是节约司法资源、减少社会负担的必然要求。据此,应最大限度增强司法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在前一诉讼阶段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期限尚未届满,若不分案件情况,一律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重复性办理强制措施将不免投入更多的司法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司法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其一,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通常情况下,对于轻罪案件、简单案件,案子到了检察环节以后,犯罪嫌疑人一般只需要往返一次,依法接受讯问、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案件进入检察环节后,若一律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将给犯罪嫌疑人增加不必要的讼累。尤其是,对于外地的犯罪嫌疑人,更是增加了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不必要的投入。其二,增加了办案工作程序负担。一律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则需要重新制作相关文书,重新送达相应的公安机关去执行,对于大部分刑事案件而言,增加了不必要的程序性工作负担。

          司法实践的考量

          2018年10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经过试点后,正式载入刑事诉讼法。根据最高检2021年10月18日发布的2021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可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情况。其中,已办理的审查起诉案件中,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人数占同期审结人数的85%以上。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后的办案期限面临新要求、新变化。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

          据此,在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程序更加从简、更加注重办案质效是刑事检察办案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前一诉讼阶段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尚未届满的情形下,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环节,切实提高司法效率。

          强制措施功能的回归

          强制措施的首要功能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逃避诉讼,保证及时到案,保全诉讼证据,防止干扰证据收集,防止再次犯罪,保证刑罚执行等。

          对于诉讼阶段发生变化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期限尚未届满,在剩余期限内能够保证诉讼正常进行的,宜不需要重新办理;对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期限即将届满的,则需要重新办理。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

        (来源:《检察日报》2022年3月22日第七版)

         
        版权所有:福州铁路运输检察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火车站沁园支路49号 邮编:350013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