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开启欢快的暑假模式的同时,针对学生的“暑期档”诈骗也进入高发期。全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送你这份防诈提醒!今天通过三个案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醒广大学生朋友,在暑假提防各类常见骗术。
【小学生篇】领免费游戏皮肤 四年级学生被骗1万元
6月25日,四年级学生小李拿着家长的手机玩起了“迷你世界”游戏。不一会有个陌生人发来消息,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好奇的小李便添加了对方预留的QQ进行联系。随后,小李在QQ中按对方的要求操作自己母亲的微信,不一会儿,小李发现自己母亲的微信钱包里竟多出1万余元(其实是小李在对方的引导下将母亲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的钱转了出来)当小李还在疑虑这个钱到底哪来的时候,对方告知小李,这个钱是他的,现在必须转还给他否则就报警,小李一听对方要报警吓得赶紧将微信钱包中的1万余元分多次转给对方。收到钱后,对方称让小李将他的微信删除,一会他将用新的账号添加他,并送他游戏皮肤,小李信以为真,删除对方后却等不到对方新的好友添加信息,而所谓的免费的游戏皮肤也未得到,直到被父母发现,这才慌忙报警。
【中学生篇】天降大奖?买东西能抽奖,假的!
6月26日,初二的林同学正在家里刷微博。这时,林同学看到有人私信称自己是其公司抽取的第四个粉丝,可以在他这里购买一个商品后就有机会参加抽奖,林同学赶紧添加了对方的微信进行联系。随后林同学下单了一双AJ球鞋,并通过支付宝支付了399元。接着,对方就发给林同学一个二维码,让林同学用微信扫码抽奖。
于是,林同学就通过微信扫了这个二维码,进入一个链接之后林同学发现自己抽中了一部苹果手机!林同学把截图通过微博私信发给对方之后,对方称林同学这个奖品可以折现,但是要获取奖励的话,需要再买一单的东西。于是林同学就又挑了一款400元的香水,接着林同学又通过支付宝扫码向对方支付了400元。又通过对方给的二维码抽一次奖,这次是抽中了6666元现金红包。可这时林同学却被告知,要领取6666元现金红包,需要再次支付10%的“个人所得税”也就是666元。可是当林同学转完666元之后,却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而所谓的“AJ”“香水”和“6666元现金红包”根本没收到。
【大学生篇】冒充熟人筹借钱款,实为诈骗!
4月15日,就读大二的赵同学收到“姐姐”的QQ信息。“姐姐”称受伤住院,需要赵同学帮忙垫付医药费。
赵同学听到姐姐受伤的消息内心较为着急,在未核实的情况下,按照QQ中“姐姐”要求的转账方式,给其转账2000元。
几天后,赵同学和家里人联系,发现姐姐并没有受伤住院也没有在QQ上让他垫付过医药费,是有人冒充姐姐给他发的信息,赵同学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补充】以下几类骗术 专盯假期学生
1.兼职刷信誉:
骗子通过网页、招聘平台、QQ、微信、短信、抖音等渠道推广兼职广告,以开网店需快速刷新交易量、网上好评、信誉度为由,招募人员进行网络兼职刷单。(需要刷单好评)
骗子利用话术诱骗被害人,在其提供的链接或者APP上进行购物付款操作,并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先付款后提成)
一般在刷单过程中,被害人刷第一单时,骗子会小额返利让被害人尝到甜头,当被害人刷单交易额变大后,嫌疑人就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返款并将其拉黑。(小额给钱大额拉黑)
2.返利:
骗子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发布信息,称有发红包返利活动(例如:发红包充99元返200元)拉人入QQ、微信群,诱导被害人转钱,实施诈骗。(发红包返利)
或是拉人入QQ、微信群,以明星、网红粉丝福利、返利群等为名,让被害人认为是追星活动,诱导被害人在群内发红包或者点击群内链接付款充值等,最后将被害人踢出群,从而实施诈骗。(追星充值)
或骗子通过加被害人微信、QQ,谎称和男(女)朋友分手并获得一笔赔偿金想要报复对方,让受害人发红包将会返还更多,从而实施诈骗。(分手要红包)
3.此外还有:
学生在假期期间还容易遭遇冒充客服、贷款类骗术等。
【提醒】做个防骗“三好生”
一要【安排好】学生朋友在假期期间需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不要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劳逸结合;
二要【沟通好】学生朋友在收到“好友”借钱、“客服”退货退款等信息时,一定要与家长或者好友进行沟通,切勿轻易向陌生账号转账汇款;
三要【甄别好】学生朋友在网购、订购票务等过程中,在遇到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商品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切勿因小失大,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