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北京峰会在京举办,会上发布了《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报告显示,被调查对象超过一半为60岁以上的人群在金融投资中有上当受骗的经历,50-59岁被调查人群上当受骗比重也比较大,表明当前我国中老年人群反诈骗和防范意识不足。
养老金融诈骗只是养老诈骗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更隐蔽更刁钻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提高反诈意识,防范诈骗,不受骗是群众守住钱袋子的基础。美好生活不能仅仅依托于我们的社会法治制度,我们个人也应当“上心”。
了解是防范的基础。在养老诈骗这个话题里,“不知”是群众身上最危险的漏洞。在施害者眼里从来不存在不知者无罪,“不知”反而令他们有机可乘。
养老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公民”)一般来说骗子利用老年人特点进行涉及钱财的诈骗几乎都与“养老诈骗”有关。
我国老年人有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特点:①不与子女共同居住,渴望陪伴渴望认同;②信息接收较为滞后,对适应信息化社会有一定难度;③身体机能退化,有基础疾病或慢性病;④对投资理财较感兴趣。
第一种“虚假的关心,真正的诈骗”: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渴望陪伴渴望认同的特点,对老年人嘘寒问暖,甚至赞美追捧,获得老年人的信住谋取利益。常见的手段有直接搭讪,刷存在感,套取老年人个人信息或家人隐私信息谋取不法利益。更为隐秘的手段则是骗子结伙使老年人陷入困局再由一“好心人”出手相助博取信任,以此作为诈骗开端。
第二种“好心帮忙是假,纯心骗你是真”: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接收滞后,适应信息化社会有难度的特点,诱骗老年人将其自身的电子产品或涉及隐私的物品交到不法分子手中操作。常见手段有自称社区志愿者、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等上门帮老年人查看、维修、保养屋内电子设备、帮老年人用客户端缴费、教老年人操作电子产品等。
第三种“虚假的特效药,真实的智商税”: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求医难、改善体质、强身健体等需求大力推荐一些没有医用功效的保健品。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开展礼品赠送小活动、找托演绎“神奇药用效果”等方式引人注目,散布夸大其词的产品功效,吸引老年人办会员,购买高昂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实际上根本没有功效甚至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害。
第四种“看着是投资理财,其实是倒贴负债”:不法分子常利用老年人重视养老规划的特点,通过一定手段获取老年人的信任,给老年人介绍赚钱投资的门路、激发老年人赚钱的欲望,吸引老年人投资理财,甚至是拉老年人入传销发展下线。实际上不法分子出示的各种证件、资料、宣传材料都是伪造的,没有任何可信度。
- 老年朋友应当提高心理防线,不要轻易相信无故示好的人。家属应当多多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况,多沟通多交流多陪伴。同时多向老年人普及养老诈骗相关知识。明确“幸福和幸运是需要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
- 老年朋友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帮助,面对不知如何处理的事物优先选择找寻亲朋好友相助。家属应当耐心教授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陌生人,甄别不法分子的不轨行为。
- 老年朋友身体不适时应当及时就医,切勿相信任何打着强身健体、灵丹妙药旗号的保健产品,理智看待保健品,科学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家属应当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时为老年人缴纳医保,时常提醒老年人切勿相信来路不明的产品。
- 老年朋友须明确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这个道理,打消不劳而获的念头。寻求正规投资渠道,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高回报”。家属应当多与老年人沟通,及时了解老年人大笔动账去向,多向老年人普及养老金融诈骗知识、政府推出的养老保险知识。
了解的更多,未知的越少,骗子能钻的漏洞就更少,钱袋子守得更牢,幸福生活护得更好。在放心我们个人权益有国家法治制度保障的同时,我们个人也应当“上心”学习养老诈骗知识、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不要沉默,不要坐以待毙!如果您有养老诈骗相关线索请及时反馈。欢迎大家积极举报养老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