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浙江以及长春等多省市分别通报了一批保密违法违纪案件。一起来看看!
↓↓↓
上 海
近期,上海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市国家保密局依法依规查处了一批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案件。现通报其中5起典型案例。
(上下滑动查看)
1.未按规定保密提醒导致涉密敏感材料外泄。某区级机关干部路某在交付相关材料给招标代理公司时,未按规定进行保密提醒,招标代理人员戴某某将其中一份涉密敏感材料通过互联网上传并引发炒作。案件发生后,路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王某某被责令深刻检查,招标代理公司相关责任人戴某某被扣发绩效奖金。
2.在微信群中违规传发涉密文件。2022年3月,某区级部门工作人员经单位领导刘某某、董某某同意后,将两份秘密级文件通过区政务外网下发至街镇,某镇工作人员秦某某又通过政务外网下发至村居委,某村工作人员张某违规将文件下载并转发至微信工作群。案件发生后,张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秦某某、刘某某被诫勉谈话,董某某被批评教育。
3.用手机拍摄涉密材料并通过微信转发。2022年4月,某市级机关干部曾某违规通过手机拍摄了1份机密级材料的部分内容,并通过微信转发给他人,造成扩散传播。案件发生后,曾某受到政务记大过处分。
4.通过QQ软件传输涉密文件。2022年6月,某区级机关干部宋某违规将1份机密级文件通过QQ软件传发给本单位同事顾某某。案件发生后,宋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及取消当年评优资格等处理。
5.在微信群中发布工作秘密。2022年6月,某高校工作人员倪某将1份内部敏感信息发布在微信工作群中,后造成扩散传播。案件发生后,倪某受到组织严肃批评教育,并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上述案例,暴露出部分机关、单位保密意识不强、保密纪律松懈、保密管理不严等问题。希望各地、各部门从中汲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镜鉴,强化保密观念,落实主体责任,排查隐患漏洞,从严抓好保密法纪执行和保密措施落实,严防泄密事件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浙 江
2022年上半年,浙江省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省国家保密局依法依规查处了一批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案件,微信泄密相对比较突出。现通报6起典型案例。
(上下滑动查看)
1.节假日用微信转发涉密文件。1月30日,温州市某银行工作人员刘某某前往上级部门领取了1份秘密级文件。该行领导林某考虑到春节后马上要报送材料,便要求刘某某将该涉密文件拍照以微信方式发给她。林某收到文件后,又要求刘某某将涉密文件微信发给同事尤某某。此后,尤某某将该涉密文件图片通过微信传至平板电脑,为向朋友表明自己加班无法赴约聚餐,尤某某将该涉密文件其中一页发至好友微信群。事后,尤某某受到政务记过处分,林某、刘某某受到警告处分,该银行在全市被通报批评。
2.用微信群传达学习涉密文件。2月16日,绍兴市某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张某为便于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用手机将1份秘密级文件首页拍照上传至单位微信工作群。经查,群内成员均未通过其他任何途径传播该图片。事后,张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作出书面检查。
3.用微信小程序识别存储涉密文件。1月14日,台州市某区工作人员胡某某在整理台账资料过程中,违规使用“图片文字识别”微信小程序,对1份秘密级文件进行拍照识别,转化为电子文档后在手机上修改存档。此后,该文件一直存储在其手机内,未转发给他人,也未导出到其他设备。事后,胡某某受到诫勉谈话,并作深刻检讨。
4.用微信处理涉密文件。1月1日,丽水市某县编外工作人员杜某某领取了1份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秘密级文件后,用微信文字识别功能将文件转化为文字信息,转发给科长汤某某,汤某某将上述文字信息转发至单位微信工作群。事后,杜某某、汤某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叶某某进行约谈提醒。
5.在微信群里传达工作秘密。4月13日,省属某高校从OA办公系统接收了1份上级下发的文件,文件标注属于工作秘密。此后,该校高某某、陶某先后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转发文件,杨某某收文后,未注意到文件附件中有关保密要求,擅自将文件发至微信工作群进行传达部署。事后,杨某某、陶某、高某某等分别受到诫勉、责令检查和谈话提醒等处理。
6.偷拍涉密文件触碰保密红线。4月8日,浙江某公司工程师杨某某将1份秘密级文件转发到微信工作群。经查,2021年8月,杨某某到宁波市直某单位参加讨论有关工作方案时,用手机偷拍了会议桌上1份秘密级文件,并将拍摄的文件照片拷贝给同事方某,方某通过微信发给下属陆某某,由陆某某整理成电子文档后微信发回给方某,方某再通过微信发给了杨某某。事后,杨某某、方某、陆某某和宁波市直某单位工作人员毛某某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和诫勉等处理。
以上几起微信泄密典型案例,暴露了我省少数机关、单位存在着保密意识薄弱、保密知识缺乏、保密管理松懈等问题,没有严格落实涉密人员包括编外、借调、临聘人员保密管理要求。各级各单位要引以为戒,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的保密管理工作,严防发生失泄密案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醒,国家工作人员及全体公民要安全使用手机等电子通信设备,严禁在微信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及其他社交媒体上传输、发布涉密敏感信息,严禁使用手机应用、微信小程序等对涉密文件信息资料进行拍照、录音、录像或者图文语音识别,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
长 春
长春市国家保密局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平台监管等多种手段,发现并查处了一系列保密违法违纪案件。
(上下滑动查看)
违规使用社交媒体传输涉密文件
案例1∶2021年10月 11日,某局执法监督处工作人员白某将一份涉密文件电子版通过光盘拷贝给人事处高某某,准备由其制成红头文件,向某管理部门请示相关事项。由于高某某计算机未连接彩色打印机,为赶时间,便违规通过QQ将方案电子版传输给本处同事徐某,请其帮忙套印红头。在其使用QQ传输过程中,被监管平台裁获。
案例2∶2021年10月31日,某分局工作人员张某某参加会议带回2份涉密文件,按文件要求,需要尽快落实相关工作,但因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出差在外,张某某便用手机将2份文件的首页拍摄后发至微信工作群。后经调查核实,群内人员未转发和扩散涉密文件照片,未酿成严重后果。
案例分析∶保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撒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当前,QQ、微信等社交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通信工具,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进入机关单位成为办公常用工具。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切不可为图工作便利,而松了保密这根弦。网络通信工具传输信息,看似点对点或面对面传输,但发送的信息并非直接到达对方,而是经过服务器中转后才被对方接收,并且在服务器中留有备份,无论是发送方还是接收方均无法对其进行删除。此外,信息在由发送方到服务器,再由服务器到接收方的传输过程中,均存在被窃取的风险。
工作建议∶一是加强保密教育,普及保密知识常识,注重以案说法,做好警示教育。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将社交媒体管理纳入机关单位保密管理范围,建立机关单位工作群台账,实行群主负责制,签订保密承诺书,定期开展工作群保密提醒。三是定期组织自查,清理QQ、微信本地缓存文件,在做到不传输的前提下,避免被动接收。
涉密载体、设备未按规定标注国家秘密标志
案例3∶2021年3月,某县级市政法委为落实全国某系统教育整顿工作,采购专用防护设备6套(未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备),安装后的涉密计算机由临时成立的该市某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使用。6月8日,借调人员李某在使用该计算机过程中,发现字体不全,为方便工作,未经请示汇报,直接联系该市信息港技术中心外聘工作人员王某连接互联网下载字体,造成违规外联告警。调查中发现,安装防护设备的涉密计箅机并未标注国家秘密标志,也没有“严禁连接互联网”保密提醒标识。
案例4:2021年6月18日下午,某开发区政法维稳办新调入工作人员杨某,因急于完成工作,在互联网计算机上打开1份未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和保密提醒标识的涉密光盘,被阻断后,杨某以为光盘不对,又找来2月和4月刻录的两张同样未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和保密提醒标识的涉密光盘进行相同操作,再次被阻断并触发监管平台告警。
案例分析:保密法第十七条规定,机关单位对承载国家秘密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应当做出国家秘密标志。以上案例中的涉密载体和设备未标注国家秘密标志,责任人不了解涉密信息设备和载体管理使用要求,导致发生违规行为。虽然阻断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违规事实已经产生。依据相关规定,以上责任人均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理。
工作建议:一是强化保密教育,机关单位重点涉密部门涉密范围广、涉密程度高,在选人用人方面要慎重,同时开展新入职人员保密教育培训,确保保密要求入脑入心。二是严格密品管理,在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载体上粘贴国家秘密标志和保密提醒标识,消除失泄密隐患。
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不规范
案例5:2021年4月19日,某城区信访局保密干部朱某为迎接巡察,在准备近3年的收发文目录等相应材料过程中,使用其他科室王某提供的移动硬盘,违规拷贝该科的发文材料,其中含有秘密级信访专报7份。在朱某操作过程中,被非涉密政务终端监管平台及时监测到并发出提醒,随后,朱某在第一时问断网并删除涉密文件。后经调查核实,未造成严重后果。
案例6:2021年8月28日,某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孙某某为完成领导交办的某涉密工作,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打印U盘内存储的涉密材料。幸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及时,才未造成国家秘密泄露。经查,其计算机和U盘中未发现窃密木马和病毒程序。
案例分析:保密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非涉密存储设备缺乏安全保密防护措施,易感染计算机病毒或被植人窃密木马,如果用来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将无法提供有效控制和保护,泄密风险极大。
工作建议:一是完善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明确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存储、处理涉密信息。二是建立移动存储介质台账,将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纳人有效管理范围,定期开展自查和互查,确保不留死角。三是避免移动存储介质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定期查杀病毒。